王凯军:环保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机遇所在
近日,在“2019(第十七届)水业战略论坛”上,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围绕创新话题,发表了题为《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创新之路》的精彩演讲。对于创新从何而来的问题,王凯军结合德鲁克的观点,系统分享了环保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机遇所在。
来源:中国水网 整理:洪翩翩
什么是创新?彼得·德鲁克曾给出过精辟的定义,他认为,创新是“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;如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;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”。近日,在“2019(第十七届)水业战略论坛”上,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围绕创新话题,发表了题为《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创新之路》的精彩演讲。他表示,水行业中,有些创新技术之所以能被快速而广泛地市场接纳,恰恰是因为这些技术创造了价值增量(详情请点击:王凯军谈水行业创新与创新的基本规律)。
对于创新从何而来的问题,德鲁克认为,创新有七种来源,称之为创新七扇窗,包括意外事件、不协调事件、程序需求、人口结构变化、认知变化、新知识、行业和市场变化等。当前新时代下,我国环境产业身处变革期,市场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,这也正意味着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期到来。会上,王凯军结合德鲁克的观点,还系统分享了环保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机遇所在。
王凯军
德鲁克提出,创新有七种来源,被称之为创新七扇窗,包括意外事件、不协调事件、程序需求、人口结构变化、认知变化、新知识、行业和市场变化等,他表示,要进行系统化的创新,企业需要在每隔半年到一年就打开企业的天窗,看一看外面的世界。
以德鲁克谈创新七扇窗为例,王凯军提出,创新的第一扇窗是行业和市场的变化。
应用德鲁克的创新机遇分析会发现,我国正处在城市水环境管理重大战略转折期,在水务行业,变化也正在发生。这些变化的市场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机会。这一时期表现为四大趋势:
第一,北方缺水性城市排放标准和地表水质量之间的鸿沟,使得水环境治理从追求工程结果向关注环境效果的转变,即从监控重点污染源到监控河流断面水质的转变;
第二,由于城市工业污染源成功控制,主控污染物的重点主控污染物类型由有机污染控制为主向以氮、磷营养元素控制转变;
第三,水污染控制主战场由点源控制向流域综合整治方面转变,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将成为重点方向之一。
第四,由被动防治转变为主动生态修复和建设。王凯军表示,特殊地区主动追求与其经济、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高的环境质量,水质改善的需求与地表水质量标准成为刚性的不可逾越的红线。
德鲁克提到的创新第二扇窗是不协调的事件。通过对全国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情况进行统计发现,55%以上的污水厂COD进水浓度在150mg/L以下,而欧美的COD进水浓度能达到500mg/L多,这是不协调的事件。
数据显示,我国COD的损失率超过50%,也就是说至少有50%以上的COD或者污水没有进到管网里,说明我国的管网存在问题,严重渗漏、破损,或者管网建设不够等,这其中的原因很多。
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驱动力量,一是依靠垄断地位的正规军,也就是国有企业。政府希望实现污水的全收集、全覆盖、全处理,我们知道目前,我国五千多个污水处理厂投入大概在八九千亿,而全国管网现在建了50多万公里,投入了十万亿。所以如果要实现污水和雨水的全收集、全覆盖、全处理,这一投入可能达到十万亿,可以想象,这不是短期内仅仅依靠政府能够彻底解决的。
因此,在这一庞大且周期可能长达二、三十年的市场驱动下,依靠技术获得市场的企业得到了“施展才能”的机会。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,才会考虑技术与技术创新的作用,才会考虑优先序的问题,所谓优先序,就是先最大可能的利用处理厂改造措施,再去考虑末端建设雨水存储和处理设施,Online雨水存储和处理措施、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等。
创新的第三扇窗是认知的变化。以前污水处理更多的想去除污染,现在,国际上公认针对未来的污水处理技术要实现资源化、能源化,实现污水中水资源回用、碳源物质生产能源、营养元素(磷、氮)回收利用等三大目标,这是认知的变化。这个变化,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,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,需要时间去创新。
大概在十年前王凯军的课题组就开始布局这一新的领域,首先对各种碳浓缩的技术进行了探索,其中最有挑战性的是浓的直接浓缩,通过膜浓缩污水中80-90%COD和悬浮物可以去除,而污水中不达标的仅仅是30-50mg/L的氨氮,针对这样低浓度的污水,王凯军教授向听众展示了多达四种以上的全新的技术路线,有一些内业界成为颠覆性的黑科技已经进入到了中试阶段。
一直以来,环保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市场。政府主导的力量有多大?王凯军特别举例道,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,此次会议提到六件大事,其中有三件大事与产业相关,而这三件大事目前正在激发环境产业的一大潜在市场。
第一,会议强调,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…关系农村能源革命…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,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,力争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。
而随后,国家能源局进一步完善《促进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根据《意见》,到2020年生物天然气年生产量和消费量目标达到100亿立方米…到2025年,达到200亿立方米,到2030年,超过400亿立方米。
王凯军表示,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,推动畜禽粪污处理、资源化和沼气发展是产业的第一大利好事件。
第二,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,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,并提出了“三化四分五原则”的总体思路: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;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;法治为基础、政府推动、全民参与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。
随着政策的刺激,以及习总书记的号召,这两年,垃圾分类工作突飞猛进,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,而其中,厨余垃圾的收运、处理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。王凯军表示,推动垃圾分类、资源化和沼气工程是第二大利好事件。
第三件大事是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,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,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、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。要按照企业为主、政府推动、居民可承受的方针,宜气则气,宜电则电,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,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。
针对上述趋势,王凯军总结认为,蓄禽养殖和厨余垃圾处理的主导技术路线都一定是厌氧技术。当前,上述政策打通了产业的任督二脉,任脉是40亿方畜禽粪便的处理,产沼气潜力最少400-1000亿方,督脉是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,以每人产生0.4kg厨余垃圾计算,产生沼气0.2方沼气,全国每年产生1000亿沼气的潜力,新生市场空间巨大。
最后,王凯军算了一笔账,他表示,全国城市污水排放500亿,收费不足1元/吨,运行费不超过500亿/年,而我国生物天然气市场将有可能达到500亿/年,产生价值超过1500亿的运行费用,这一市场一旦激发,比城市污水市场大好几倍。
商达环保郑展望:以“以用为本”的后端运维视角构建农村污水治理整体方案
编辑 | 李艳茹、汪茵
统筹 | 谷林